毛泽东与少数民族代表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同聚居群落,以政治体系的早期发展,新的耕作、冶金和纺织技术为主要特点,其中丝绸的生产尤为突出。历史上,中国的不同朝代与邻国互通有无,在几千年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也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中国通过中亚去往欧洲的商路,搭建了一座人员往来和思想沟通的桥梁,无形中也在改变着中国的风貌。
历史沿革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国家,多种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在此共存,中华人民共和国包容了每个民族的独特性。
展览关注中国民族服饰的原材料、制作技法、表现形式及其与民族身份认同间的联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基因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构建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以认可和推动民族文化多样性作为国策,建成了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案例引人深思、给人启示。
经过数十年的革命与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土面积逾960万平方公里,人口5.5亿(现有人口14亿),不同区域的地貌和文化传统也千差万别。1954年,中国政府通过开展人口普查,确认了共计56个民族,其中包括人口比例最高的汉族,以及满族、蒙古族、回族、壮族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识别工作的主要考量依据为语言、地理位置、传说、舞蹈、饮食及传统服饰。
民族 [mín zú]
指在种族、语言和文化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与其他族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
纺织品与服装:
由于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和宗教信仰各异,不同民族的服饰在原材料、制作技法、颜色及设计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因此,传统民族服饰成为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中最直观可见的符号
由于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和宗教信仰各异,不同民族的服饰在原材料、制作技法、颜色及设计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因此,传统民族服饰成为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中最直观可见的符号。
序言 – 民族同心、编织中华。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
“民族同心、编织中华——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语音导览序言部分。该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根廷共和国大使馆与服饰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并得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社会科学系中阿研究中心的支持。策展人毕嘉宏。
中文语音导览:殷永健
编者:Luciana Sce